神秀《身是菩提樹》的禪意
身是菩提樹
〔唐〕神秀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
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
【作者】
神秀(?—706),汴州尉氏(今屬河南)人。中國禪宗北宗的開創(chuàng)者。少習儒學,博學多聞。后出家,師事禪宗五祖弘忍大師,深得器重,被尊為上座。弘忍圓寂后,在湖北荊州玉泉寺弘法。九十多歲時奉詔入京傳法,為武則天、唐中宗、唐睿宗所尊崇,時稱“三帝國師”。他在北方主張漸修禪法,被稱為“北宗六祖”。
【譯文】
身體如清凈菩提樹,
心靈如明亮妝鏡臺。
要經(jīng)常把它來擦拭,
莫讓它沾惹上塵埃。
【禪意】
五祖弘忍為了選拔接班人,讓門下眾徒各作一偈。神秀寫成此偈,成為北宗禪的標志。禪宗史上說北宗主漸修,影響最大的就是這首詩。
“身是菩提樹”,菩提樹是一種常綠喬木。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獲得覺悟。這句是說身體是修煉的基礎,所以要好好持守戒律。一個沉溺于欲望的身體,很難承載一個安寧純凈的心靈。
“心如明鏡臺”,明鏡臺就是梳妝臺。梳妝臺上放著鏡子,所以稱為明鏡臺。愛美的女性會把梳妝臺整理得干干凈凈,一塵不染。這里比喻沒有灰塵污染的心。意思是要像保持明鏡臺的清凈一樣,來保持心靈的清凈。
“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”用什么來凈化我們的身心?污染我們身心的灰塵是貪、嗔、癡三毒,所以要用戒、定、慧三學來凈化三毒。佛教說:“勤修戒定慧,對治貪嗔癡。”要不斷修習戒、定、慧三學,來凈化我們的生命。凈化了塵埃的生命,就是純凈的生命,覺悟的生命。修行的關鍵在于修心,所以要經(jīng)常擦拭明鏡臺,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接觸到六塵時,不要被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所污染,就是“莫使惹塵埃”。可見,要想成佛作祖,必須刻苦修習,方可修成正果。這就叫:“勤修戒定慧,對治貪嗔癡。”但這個過程,是相當艱難的,用禪宗的話來說,就是“生處變熟,熟處變生”。“生處變熟”,是把過去熟悉的貪、嗔、癡盡量拂拭掉,這是“難舍能舍”。“熟處變生”,是把過去陌生的戒、定、慧盡量來實行,這是“難行能行”。這種修行的方式,也叫做“逆水行舟到源頭”,逆著貪、嗔、癡之流而上,打破我們思維的慣性,回到纖塵不染的生命源頭。
這首偈子通過形象的比喻,把長期的、不間斷修行的重要性揭示了出來。為什么要堅持長期的、不間斷的修行?因為“凡夫”就是“反復”,所以長期的、不間斷的修行就顯得尤為必要,這就是這首偈子的深刻意義之所在。但縱然是這么好的一首偈子,弘忍看了之后,認為神秀的修行也只是到了門坎,還沒有登堂入室,就沒把衣缽傳給他,而是傳給寫了另一首偈子的慧能。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
- 上一篇:拾得《出家要清閑》的禪意
- 下一篇:慧能《菩提本無樹》的禪意
-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
- 維摩詰所說經(jīng)原文
- 這樣回向最有效
-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
-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
- 神奇的求財方法
- 馬祖道一: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
- 《信心銘》釋義
- 禪宗公案大全
-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?
-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!
- 為什么要上香
- 如何戰(zhàn)勝心魔?
- 《金剛經(jīng)》的十大威力
- 景德傳燈錄
- “即心是佛”的參禪之道
-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?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
-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
-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,怎么辦
- 臨濟宗歷代傳人
- 十惡八邪
-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(yǎng)不夠
- 《禪門日誦》簡介
-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
-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
-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?
-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?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
- 佛家經(jīng)典禪語
-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
-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
- 馬祖道一: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
- 指月錄
- 野狐禪公案三則
-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
- 上無片瓦蓋頭,下無寸土立足
- 聽雞蛋和你講話
- 在修道路上,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
-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
- 大和尚“絕情”度貧母
- 禪宗七祖
- 神秀《身是菩提樹》的禪意
- 百丈懷海為何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?
- 慧能《佛法在世間》的禪意
- 農(nóng)禪制度如何適應了小農(nóng)經(jīng)濟?
- 寒山《嗔是心中火》
- 無名尼《悟道詩》的禪意
- 祖欽禪師《山居》的禪意
- 王維《過香積寺》的禪意
- 慧能《菩提本無樹》的禪意
- 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的禪意
- 寒山《吾心似秋月》的禪意
- 叢林之中“天下為公”體現(xiàn)在哪?
- 守安《南臺靜坐》的禪意
- 清規(guī)之下僧人每日應怎樣行住坐臥?
- 為什么有的禪堂里不供佛像?
- 王安石《游鐘山》的禪意
- 從哪條路可以走出山?隨流去
- 沙彌夜游
- 憨山禪師怎樣論述三教融會?
- 高與遠,無德禪師開示學僧
- 一喝有多重,蘇東坡與承皓禪師
- 南陽慧忠國師說心與性
- 自傘自度,參禪學道要靠自己
- 文殊現(xiàn)身,文喜禪師與文殊菩薩的公案
- 不能代替,開善道謙禪師的公案
- 惟寬禪師說我不是眾生
- 我也可以為你忙,佛光禪師和克契禪僧的公案
- 云居曉舜禪師“古鏡未磨”公案
- 楊歧派如何得名,有何主張?
- 還好有我在,云巖禪師和道悟禪師的公案
- 佛祖!佛祖!
- 佛陀叫黑指婆羅門放下什么?
- 不信是真諦,南陽慧忠國師的公案
- 克勤運用了哪些儒家思想解釋佛的生死義?
- 壽州道樹禪師以不變應萬變
- 一與十,龍?zhí)冻缧哦U師與天皇道悟禪師的公案
- 老僧何似驢?
- 偷不去,良寬禪師和小偷的公案
- 歸宗智常禪師鋤草斬蛇的公案
- [證嚴法師]什么最美?什么最樂?
- [禪茶]乾隆如何以茶養(yǎng)生?
- [禪宗文化]神秀《身是菩提樹》的禪意
- [哲理故事]面對誘惑,放下欲望才能不喪失心智
- [佛經(jīng)故事]悟達國師和人面瘡的故事
- [佛與人生]隨遇而安
- [佛學常識]什么是大勢至菩薩,他有何德能?
- [證嚴法師]善是什么?
- [花茶]春季有針對性地喝花茶,能改善體質和膚質!
- [禪宗文化]百丈懷海為何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?
- [哲理故事]清心寡欲,淡泊名利
- [佛經(jīng)故事]愚人食鹽喻
- [佛與人生]無殼蝸牛
- [佛學常識]大勢至菩薩的形象如何
- [一誠法師]為什么嗔心“第一難治”,如何治嗔恨心?
- [黑茶]四川邊茶分為幾種?
- [禪宗文化]慧能《佛法在世間》的禪意